“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会议纪要

zhq 2025-07-10 阅读:4 评论:0
为深入探索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路径,进一步推进海外汉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

为深入探索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路径,进一步推进海外汉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同时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大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设有三场主旨报告、十个专题论坛以及“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会议以丰富前沿的学术议题、高层次专家学者的高端主旨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会。十一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围绕汉学传统与演变、中西思想交汇与互释、中国形象在多元语境中的建构与流变等议题展开;百余位学者在十个专题论坛中对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数智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特邀七位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主编同与会学者就期刊发展、选题规划、写作规范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

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致开幕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致开幕词

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李校长指出,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与互鉴中消除隔阂、共生共荣。海外汉学是国际社会认知与理解中国的重要学术路径,不仅为中国学术发展注入全球性视野,更在本土与域外、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重塑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表达。李校长表示,上外坚持守正创新,以“跨、通、融”理念推动学科变革,通过“多语种+”与“多学科+”战略建设全球知识体系。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持续聚焦中国话语的跨文化表达与世界性转化,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贡献上外智慧。最后,李岩松校长表示,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汇聚多方学术力量,共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副校长致开幕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致贺信两周年,既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学术交流、提升研究水平的重要契机。赵刚副校长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汉学》刊物与海外汉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充分研讨、深入交流,凝练中国话语特色;二是赓续传统、守正创新,贡献海外汉学研究;三是紧密联系、同频共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后,赵刚副校长以任继愈先生赠予《国际汉学》的题词与大家共勉:“广交天下学友,共促文教繁荣。”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致开幕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在致辞中指出,北外与上外是中国外语类高校的排头兵,两大高校联袂举办此次会议,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学术事件。他表示,外语类高校长期聚焦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学研究,而本次会议以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为核心议题,标志着外语类大学学术研究的积极转型。张教授强调,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大学应将自身的语言优势同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文明互鉴研究、国别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特色与学术创造力。张西平教授特别指出,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文明互鉴研究、自觉融入跨文化视野,令他倍感欣喜。他勉励青年一代不断探索,为中国学术的全球表达注入新动力。最后,张西平教授特别感谢张帆教授团队为本次会议所做的精心筹备,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受聘为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为进一步促进上外与北外在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领域的深入合作,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特聘任张西平教授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岩松校长为张西平教授颁发聘书。

主旨报告(一)

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一)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以“汉学的传统及其在19世纪之后的演变”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汉学研究及其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19世纪的汉学以“汉语、鞑靼-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为开端,研究的主力从天主教修会转移到世俗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院汉学”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政治势力的加入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密切相关;而新教汉学家不仅使得汉学从法德逐步扩大到英美,亦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任教授指出,19世纪后的汉学与16至18世纪的早期汉学之间存在深层承继关系,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传统;同时,汉学研究的范围亦在不断拓展,研究工具与方法持续革新。最后,任大援教授强调,汉学影响的扩大可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这不仅为当代汉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以“从海外汉学视角看汉语文学的多元阐释”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随着“华语语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海内外汉语文学界围绕这一概念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讨论。宋教授强调,这一学术讨论不仅揭示出创作实践与批评话语间的互动关系,也促使学界引入更加多元的比较视野,从而重新审视汉语文学的文化根基与全球流布。在他看来,汉语文学内部表现出语言、族群、身份与地域等维度下的多重异质性,在外部则呈现出跨国别、跨地域的扩散态势,这种“外部漫延”的传播格局同样应被纳入考察视野。宋炳辉教授认为,这种视角有助于揭示汉语文学内部多元与外部流动的交互机制,对于把握其在多元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价值。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李晟文教授发言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文学院李晟文教授以“清代‘万园之园’圆明园与中法文化的互鉴与交融”为题作报告。他以详实的史料为据,认为明末清初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积极参与清廷事务,尤其在圆明园的设计与建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王致诚、蒋友仁、杨自新等人参与了西洋楼水法修建、绘画装饰与器物制作等工作,引入法式风格与西方技艺,为中国园林增添异域色彩。李教授强调,尽管圆明园中诸多建筑借鉴了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艺术特色,但均由中国工匠在本土建造,体现出深刻的中国文化印记,是中西建筑融合的代表性成果。此外,圆明园经由法国传教士的推介而在欧洲富有盛名,对法、英、德等国的园林艺术产生影响,成为西方园林建筑师推崇与借鉴的对象。李晟文教授认为,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彼时中法文化互鉴与交汇的重要例证。

主旨报告(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文婷副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二)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胡文婷副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冰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冰以“梅兰芳访苏及其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为题作报告。她强调,1935年梅兰芳剧团首次访苏,是中国戏剧艺术对外传播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文化向俄罗斯传播的新路径。张教授从传播视域出发,梳理了此次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与深远影响。她指出,梅兰芳访苏正是在“查文化提携于增进邦交原有关系”的两国关系交好背景下展开,彼时苏联已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主导方向。在这一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剧团的演出不仅在苏联掀起了“中国戏剧风”,更推动苏联学者首次提出“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之说,引发苏联学界对京剧形式美与象征性特质的广泛讨论。张冰教授认为,梅兰芳访苏演出打破了长期以来域外对中国戏曲的误解与偏见,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刘耘华教授以“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极与单子论之关系:试疏中欧思想交往史上的一个谜案”为题做报告。他指出,上述理学核心命题经龙华民、利安当翻译后传入欧洲。18世纪初以来,欧洲学者对于这些命题的诠释,牵涉中欧思想文化中“一、多”关系的不同蕴涵及其具体表现。单子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小基本单位,具有精神性、知觉性的特点,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作为有机体论的雏形,其核心蕴涵如先定和谐、隐德莱希、自然活力论等,均内在受到儒家理气论思想,特别是“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极”等核心命题的影响。同时,单子论的原子论色彩、天主教神学底蕴、和谐的整体性及二元对立的内涵又决定了其与理学的差异。刘耘华教授认为,单子论及机体论对理学的接受表明,儒家思想的确参与到了西方审美现代性演化之中。

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以“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区域国别学视野与文明互鉴理念”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在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学已成为回应时代课题的重要学术方向。在知识视野上,它有助于呈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版图;在文化交流中,它能够推动文明互鉴;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它有助于融注全球视野。海外中国学不仅助推世界全面理解历史与当代中国,也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实践功用。葛教授强调,要实现这样的学科目标,海外中国学研究必须秉持文明互鉴理念,借鉴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并构成互补共生的联系。葛桂录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旨在推动中国全面看世界,海外中国学研究则着眼解释世界如何认识中国,两者通过双向对话互动的学术链条,可以不断深化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吴光辉教授以“徘徊在‘东方化’之间——论内藤湖南的思想指针”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内藤湖南作为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开拓者,其汉学研究呈现出“徘徊”于西方与东方、政治与学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独特性。吴教授认为:首先,尽管内藤湖南始终坚持“东方立场”,但他在潜意识中却将西方文明视作真正的“内在标准”;其次,尽管内藤湖南强调要突出学术研究的立场,但同时未能抛却其政治性“战略宏图”;再者,尽管内藤湖南强调要以“审丑中国”的形式突出日本的独特价值,却也尤为重视中国的独有价值。吴光辉教授进一步指出,内藤湖南一方面继承了明治维新以来的“去东方化、相对东方化、自我东方化”的“国策路线”,另一方面又在“东方化”的诠释活动中依旧徘徊不定。正是在诸如此类的疑虑不安之中,近代日本的中国学得以确立。

专题论坛

7月5日下午,十个专题论坛同时进行,百余名与会学者围绕不同议题展开精彩纷呈的讨论。

专题论坛一“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上)”

专题论坛一“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上)”聚焦海外汉学家的翻译实践与学术影响。与会学者们针对《诗经》《聊斋志异》《离骚》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展开探讨,涵盖其在多语种语境中的接受历程与翻译策略。有学者在报告中指出,西方译者在文化差异与价值取向中进行调和,既体现了目标语文化的期待,也折射出译者自身文化语境对译介活动的影响。跨文化阐释不应局限于“信、达、雅”,而应寻求文化主体性与审美伦理的共生。此外,本论坛还回顾了19至20世纪欧美汉学中文献分类体系的建构,强调早期目录学实践对中国文学“被认识方式”的影响。另有研究者关注跨语际传播中身份、权力与认知差异的复杂关系,提出“叙述不可靠性”作为理解早期中国文学海外形象的重要视角。

专题论坛二“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下)”

专题论坛二“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下)”关注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与转译。本论坛的与会学者聚焦儒道思想的域外传播、艺术与文学典籍的外译与接受,揭示跨文化视野下的知识重构机制。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汉学家通过哲学类比、跨学科方法和语境转化,有效推动了诸如《孟子》《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再阐释。与此同时,汉学家围绕道教起源、文献目录分类等话题的早期争鸣,为海外汉学理论演进提供重要的推动力。考古与艺术研究亦是本论坛亮点之一,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结合的研究范式,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本论坛学者亦对中国古典学与海外汉学的学科关系进行探讨,主张以互补视角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专题论坛三“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上)”

专题论坛三“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上)”以各类经典作品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缅甸语等异质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脉络、翻译实践与接受机制为重点,揭示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文化心理与时代动因。与会学者们聚焦《颜氏家训》《史记》《贞观政要》《大唐西域记》《西游记》、中医药典籍、始祖神话、宋词、丁玲作品与经典“中国故事”的外译与流传,对比不同译本与史料,结合历史语境,探讨译介过程中的翻译策略、传播路径、形象重构与母题再现。相关发言报告既呈现出中国典籍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亦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实践案例。

专题论坛四“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下)”

专题论坛四“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下)”聚焦民间传说、经部典籍、古典小说、古代诗论、戏曲理论、中医典籍、当代文学等各类作品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涵盖英语、德语、法语、韩语、柬埔寨语、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多个语种。本论坛的学者们融通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结合认知文体学等理论,运用知识图谱构建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中国典籍域外传播的翻译、接受与认知机制,探寻古代诗论、剧论的译介历程与研究转向。诸多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在不同文化思潮与时代语境中的嵌合与重构,体现其在世界文学中的生产动能与影响效能,助力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新方法、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论坛五“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上)”

专题论坛五“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上)”聚焦多维视角下的跨文化互动与中国形象重构。与会学者从教育合作、学术翻译、文学传播等视域出发,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机制。发言报告涉及中哈教育互鉴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文交流实践、杜甫诗学到汉诗翻译的北美研究范式演变、江户信牌制度对明代勘合贸易的承袭与本土重构等多元议题。学者们对中西哲学思维在文本翻译中的对话、清代商人游记对中国形象的转折性建构,以及中医典籍、儒家知识和天文学如何嵌入日本实学与法国汉学研究进行了解读与探讨。本论坛另涉及中国“新人”形象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的塑造、新年节俗在川边藏汉社会中跨文化交融的历史记载等主题,揭示“距离”如何构成跨文化叙事的权力机制。

专题论坛六“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下)”

专题论坛六“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下)”延续对跨文化互动的深入探讨,以多语种文献、历史图像、传播事件与政治叙事为史料基础,展现海外中国形象的多维构建。发言报告的主题涵盖19世纪中法报刊中“他者”书写的地理差异、德语游记中对新疆的异域化凝视,以及大阪外国语学校战时汉语教育中认知框架的重塑。另有学者考察18世纪法国瓷器的“中西合璧”路径,分析了伦敦艺展中中国文化的审美重塑与身份协商。此外,关于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的对华想象、乾隆与朝鲜王诗作对照中的文化外交策略,以及越南文派通过汉诗与小说构建的民族叙事等主题报告,皆揭示了各国“以中华为镜”的文化自塑机制,而中国文化在泰国和秘鲁等国的接受研究则拓展了海外华人研究的视野。

专题论坛七“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上)”

专题论坛七“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上)”围绕朝鲜汉语文献、欧洲汉学翻译与跨文化人物形象重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发言报告呈现语言、文本与文明理解之间复杂的互动逻辑,凸显中国典籍在多元语境中的接受、转化与再创造特征。与会学者立足语言学与文献学视角,关注汉语在朝鲜半岛的历史演变、中法双语辞书的发展、德语世界对《诗经》的译介过程等;同时研究探讨文学中的跨文化想象,如“召公”故事的浪漫主义改写,以及圣-琼·佩斯如何在诗学中融合中国文化意象。本论坛亦反思了翻译中的立场建构、知识权力关系及“去中心化”研究路径。在数字人文与全球视野交织背景下,中国典籍的海外接受与在地化转写正成为文明对话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专题论坛八“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下)”

专题论坛八“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下)”集中呈现海外汉学家与中外学者在文献研究、语言传播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最新成果,涉及不同国家与地区对中国典籍翻译、词典编撰、文本传播与思想交流。与会学者围绕汉诗意象、语言教本、《千字文》《尚书》等典籍的传播路径,探讨了汉学知识在越南、韩国、日本及欧洲的在地化诠释。例如,有学者通过《额哷马尼雅语》《官话撮要》等文献的再发掘,探究18至20世纪间欧洲在华传教士与学者如何在语言、宗教、文化间构建桥梁。另有研究者关注早期西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与书写,以及《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等刊物在世界文学建构中的角色。本论坛展示了海外汉学文献多语种形态和文明互动机制,为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题论坛九“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上)”

专题论坛九“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上)”围绕文学想象与文化建构展开多维探讨,发言报告聚焦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英国性”建构、德国文学对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再思考,以及张爱玲小说中的心理写实主义表现等议题。此外,报告题目还涵盖“绝地天通”与巴别塔神话研究中宗教概念的中西差异、清人郭连城《西游笔略》对“他邦”的诗性书写、墨菲《中国孤儿》在七年战争语境中的民族主义诉求,以及中国作家如何参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并彰显“走出去”的世界表达。亦有学者探讨了德国小说《木兰爱在上海》与俄作家普里戈夫《中国的卡佳》中的身份重构与文化融合,缅甸古典诗中的对华认知如何显示中国形象的域外塑造,以及西班牙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谱系如何展现出性别话语在文明互鉴中的重塑。本论坛以比较视角重新审视文学文本后的文化流动,勾勒出文学史的互动脉络。

专题论坛十“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下)”

专题论坛十“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下)”聚焦多重文化视野下中国文学的传播与重构。该论坛的学者们从翻译与接受的视角出发,聚焦中国故事在阿拉伯世界持续升温、《红楼梦》在南洋的独特传播链、鲁迅文学在日本左翼圈的流转等主题。另有学者关注个案研究,从金韵梅的日本观演化到尼古拉斯·周思对中国山水画的文学重构,体现跨文化书写在身份认同与文学创新中的作用。此外,南洋旧体诗创作则彰显中华诗学在域外的发展活力,17世纪英国作家对中国知识的积极引证亦反映其思想影响。与此同时,亦有学者关注中日古文评点的文论对话、海外汉学对现代悲剧观的反思、晚清小说文体范式的重释,以及《日本书纪》对中国王权叙事的模仿分析等理论研究。本论坛的发言报告揭示出跨文化文学交流不仅是文本转译,更是知识体系与文化想象的深度互动。

主旨报告(三)

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三)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以“我们如何言说自我和他者?——以程抱一和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诗论为例”为题作报告。她指出,旅法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借助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对中国诗歌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揭示其背后的符号结构,建构具有跨文化理论视野的中国诗学阐释体系。程抱一的诗学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诗歌中的象征性运作,从符号关系与审美逻辑层面揭示古典诗歌的文化结构与思想根基。法国哲学家、汉学家于连则沉浸于传统诗话体系,通过解读诗意表达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特质,并与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对话。车琳教授认为,两位学者的研究路径体现了中西诗学在理论关切与文化立场上的深层分野,为深化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提供了有益参照。

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渊教授以“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多维诠释与文学镜像”为题作报告。他系统梳理了17世纪以来德国学界从宗教、哲学、神学到专业汉学等视角对老子形象的多元诠释。17世纪耶稣会士基歇尔将老子视为异教创始人,18世纪的钱德明将“夷、希、微”索隐为上帝之名,19世纪施特劳斯的译本更将其塑造为上帝在东方的“大先知”。进入20世纪,卫礼贤的译本促使老子“走下神坛”,复归其哲学家身份;而在布莱希特笔下,老子被塑造为流亡者形象,成为德国流亡作家的榜样。进入当代,在多元对话与去中心化的背景下,老子形象愈加“去神话化”。谭渊教授指出,老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历史语境、诠释传统和认知范式对道家思想接受史的影响,不仅构成了一部跨文化诠释范式的演变史,还彰显出德国学者对中西方文化异同性的不懈探索。

福建师范大学周云龙教授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云龙教授以“中国形象或余像:文艺复兴文学中的符号物”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中国知识构成文艺复兴文学的部分灵感来源,但彼时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尚处于蒙昧阶段,这为评价中国知识的贡献带来了难度。既有研究受制于实证主义的知识禁令,执着于文学符号背后有待揭示的深刻内涵。周教授认为,文艺复兴文学里零星的中国元素不仅没有深度,而且是对深度的消解,其诗学意义在于其物质性表层本身。脱离了参照系的符号物质性,赋予文学以触感。文艺复兴文学的中国知识漂浮在符号的隐喻—诗意系统之外,其表层性的跨文化界面,呼唤着触感阅读方式。周云龙教授表示,以表层的跨文化诗学为视域,中国元素在物质性与符号性之间形成流动的触感,为重估中国在欧洲近代化进程中的知识贡献提供了有益视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院长刘志强教授以“中国四大名著在东南亚传播及影响的特点研究”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四大名著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与接受程度各异,其背后涉及国家政策取向、语言文化差异、印刷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华人社群的活跃度等多重因素。此外,四大名著在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传播效果显著弱于在越南和泰国的影响;在海岛东南亚地区,四大名著的传播对除华人群体外的其他族群辐射相对有限。而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与朝鲜(韩国),由于商业和印刷技术的发达,四大名著的接受与再诠释则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最后,刘志强教授强调,回顾历史传播脉络的同时,更应着眼当下与未来,通过新的出版、翻译与合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语境中的持续传播与交流互鉴。

主编面对面

“主编面对面”环节

“主编面对面”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七位期刊主编应邀出席本次座谈,包括《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教授、《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主编葛桂录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编审、《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教授、《德意志研究年鉴》主编谭渊教授。各位主编围绕期刊定位、发展理念、特色创新、投稿建议等内容,结合各自经验展开深度交流与分享,回应学术生态变化与期刊发展的新挑战。

《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发言

张西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汉学》的创办与发展历程,以及刊物的主要栏目。随后指出,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辨、汉学家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海外汉语教育史等研究领域有利于凸显文明互鉴的精神,因此需要广大师生共同为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积极献力,站在中国学术立场,把海外汉学的研究纳入到中国的知识体系重建中进行对话和讨论。最后,张西平教授呼吁并勉励广大青年学者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学术领域。

《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教授发言

宋炳辉教授以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历程为切入点,强调比较文学学科以开放性为特征,聚焦跨语言、跨文化、跨国族的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亦具有跨学科与包容性特征,受到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专家的助力。该刊设有聚焦前沿学术的特色栏目,并鼓励广大学者锐意创新。此外,宋炳辉教授还建议青年学者在论文撰写与投稿时关注期刊的办刊特色,充分运用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

《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教授发言

张冰教授指出,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性期刊,《中国俄语教学》是中国俄罗斯学研究领域的公共平台,在助力俄罗斯学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尤其重视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强调问题意识,既是专业成果的有效载体,亦是中国俄罗斯学研究的助推器。最后,张冰教授表示《中国俄语教学》始终秉持以文会友、促进文明对话的理念,持续推动学术发展。

《外国语言文学》主编葛桂录教授发言

葛桂录教授系统回顾了《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栏目设置,指出自1984年创办以来,该刊始终聚焦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等核心领域,近年来新增“话语意识与跨文化传播”专栏,关注海外中国学研究。他强调,优质论文应兼具学术史视野与现实观照,体现理论深度与时代意义。该刊高度重视青年学者培养,支持小语种语言文学研究与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致力于推动外语学术共同体的持续交流与发展。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编审发言

叶祝弟编审回顾了《探索与争鸣》自1985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期刊始终秉持“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者共成长”的宗旨,致力于在思想性与现实关怀之间建立对话空间。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探索与争鸣》近年来重点围绕“文明”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设立“技术与文明”等五大栏目,回应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重大现实问题。该刊高度重视学术生态建设,扶持青年学者,积极推动形成富有思想深度与现实观照的学术共同体。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教授发言

纪建勋教授指出,《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强调跨文化、跨学科、多样性与相互性,致力于促进中西文化对话,推动汉语学术话语在国际比较文学前沿的建构。该刊通过设置面向全球议题的专题策划、加强中英文双语传播路径,以及拓展国际作者与读者群体,不断融合中国视角与国际标准,努力打造具有理论深度与文化包容性的跨文化学术平台,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话语建构。

《德意志研究年鉴》主编谭渊教授发言

谭渊教授表示,《德意志研究年鉴》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德国文学、历史、思想、翻译及学科建设等领域的跨界对话与系统积累,探索构建本土立场中的“德国学”知识体系。期刊编辑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并重,唯学术质量是取,不设作者身份门槛。同时,该刊关注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立项动态,设立专题栏目梳理研究趋势与政策导向,力求成为观察知识生产与学术转型的重要窗口。

在交流讨论环节,七位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展开对话,逐一回应现场提问,就科研瓶颈突破、论文投稿策略、学术成长路径等关键问题给予专业建议。“主编面对面”活动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提升科研与发表能力的实用建议,也为高校之间学术合作与期刊交流的加强搭建了良好平台。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童欣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致闭幕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潘鸣威教授致闭幕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感谢。潘处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讲话的精神为理据,强调系统梳理海外汉学发展、深入研究中国话语的传播与接受机制具有关键战略意义。他谈到,与会专家学者在会议中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讨,此次研讨会对明确海外汉学研究价值、拓展中国话语全球传播研究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并强调上外科研处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和持续投入。潘处长特别感谢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对会议的积极筹备,以及《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鼎力支持。最后,潘鸣威处长表示,上外科研处将继续支持优势学科发展,鼓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研究,共同推动相关研究迈向新高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致闭幕词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着重突出两个视角:一方面是由外而内地呈现海外汉学中有关中国的知识生产,另一方面则是由内而外地阐明中国话语与典籍等在世界的传播,二者通过重述世界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杨教授进一步指出,本次会议可以总结出三大关键词:一是“文明互鉴”,“互”与“鉴”关注的是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双向互动;二是“中国话语”,强调中国话语并不意味着对世界话语的漠不关心,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三是“跨学科”,当下许多创新成果的产生,正是源自学科边界之间的互相吸引,传统的外国语言学科也可通过与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等研究结合,产生新的问题意识。

上海外国语大学童欣助理研究员主持闭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致谢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感谢。她指出,本次“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的圆满举行,深化了中国话语研究与海外汉学研究之间的理论对话与实践交流,展现出跨学科、跨领域、多语种、多维度的学术活力,近200位学者的倾情参与和热烈研讨凸显出这一学术话题所具有的深刻理论意义和强烈现实意义。此次会议致力于推动人文社科领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表达,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叙事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凝聚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新时代青年学者应当将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话语构建与海外汉学发展作为重要学术使命,以开拓创新的研究实践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突破与范式革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